為了保證手機研發的正常迭代,mate50大概率還是會繼續采用庫存的麒麟9000再撐一年。因為當前臺積電的工藝也快要到達瓶頸,下一代3nm要2022年才能量產,所以下一代驍龍應該也還是采用5nm。所以同樣采用5nm的麒麟9000還是可以勉強一戰。
華為究竟在憋什么大招?
不過即使這樣也只是再多茍延殘喘一年而已,真正讓人期待的是,華為在背后究竟在憋什么大招?從最近王成錄(鴻蒙操作系統負責人)在媒體采訪中有幾句話特別值得關注:
1.《晚點》:高端芯片供應怎么解決?
王成錄:我們終歸有辦法,包括儲備,不會一下都賣光。
2.《晚點》:但華為目前新手機的量基本沒有了,舊手機會被逐漸換掉,接下來怎么辦?
王成錄:所以這兩年的鴻蒙生態發展特別重要……只要這兩年時間搶下來,我們的硬件可能就回來了。
《晚點》:這么樂觀?
王成錄:我比較樂觀。
3.《晚點》:如果今年達不到怎么辦?(前面說的是鴻蒙生態的市場份額達到 16%)
王成錄:那明年也必須要達到,否則我們給公司擋子彈都擋不了了。
很明顯,鴻蒙當前的戰略目標就是給公司擋子彈,也就是通過建立起生態,盡量抓住現存的手機用戶,為硬件的“回來”爭取時間。那么所謂的“硬件回來”要怎么理解?按照坊間的傳聞,既有說華為自建芯片廠的、也有說華為自研光刻機然后一條龍自己解決的。
僅僅是賣千元機繼續茍活嗎?
但是,想要在短短兩年內,從幾乎0基礎轉變成為同時具備臺積電+ASML的能力的行業巨頭還是太不現實了。所以最大的可能還是,以華為牽頭成立一個國內芯片制造的聯盟,一起組建一條去美化的生產線。而從目前國內光刻機的進度上看,這條生產線的上限應該可以達到7nm的水平,也就是DUV光刻機所能達到的上限水平。
那么,如果從去年芯片斷供開始算兩年的話,這條去美化產線能夠量產的時間最快也要2022年下半年。而按照臺積電的進度,2022年已經量產3nm的情況看,7nm至少是落后兩代的水平,也就是最多能用在那時候的千元機身上。
如果是這樣的話,中高端手機怎么辦?總不能只賣千元機吧。所以總覺得王成錄口中信心滿滿的“硬件回來”應該不僅僅是指賣幾年千元機繼續茍活,應該另有所指。如果大膽推測的話,華為應該是借此機會推動一場計算機領域的革命。
從曾經雄心勃勃的NC說起
這必須要從上世紀90年代的PC和NC之爭說起:當時的個人電腦(PC)還遠遠沒有普及,主要因為受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硬件成本太高導致。所以,為了全面普及個人電腦,當時業界就有很多公司提出了NC(Network Computer)的概念,即網絡電腦。其核心思想就是通過網絡,盡量把個人電腦端的功能放到服務器端來實現,從而大大降低個人電腦的成本,以此來實現電腦的大規模普及。
這個概念跟現在的云服務有點類似,但是更為激進,不僅僅是儲存,連大部分的CPU運算也要在云端進行。這個即使是現在看起來也有點超前的概念當時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支持,就連蘋果、IBM、甲骨文和Sun等等這些在業界舉足輕重的巨頭,都是NC的倡導者。
當時甲骨文總裁甚至充滿自信地表示:“到本世紀末,將有1億臺NC提交市場。”后來,因為在摩爾定律的作用下,PC硬件成本不斷降低,而網絡速度反而是遇到了很大瓶頸。所以,一度雄心勃勃的NC就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下一場手機革命能否成為華為翻身的契機?
之所以要花這么大篇幅來說30年前一個被淘汰的概念,是因為事物的發展往往會不斷地反復和回歸。當年NC是因為芯片技術飛速發展和網絡技術的停滯不前而失敗,而今天業界的技術似乎又發展到了另一個極端:芯片技術已經慢慢接近瓶頸,摩爾定律即將失效——今年驍龍888的翻車固然與高通擠牙膏有關,但芯片制造技術面臨瓶頸也是不爭的事實。而另一方面,5G的到來使網絡的速度和延遲和以往相比有了質的飛躍,況且未來的6G也已經在研發之中,其技術上的飛躍同樣不亞于4G到5G的進步。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年“慘死”的NC概念就很有可能借助5G技術,在未來的手機和可穿戴設備上“還魂”了。而且,根據谷歌和蘋果等行業巨頭對下一代智能終端的布局,下一代手機的形態很可能就是可穿戴設備的形式,也就是其大小和重量都會比現在小一個數量級。
在這樣的情況下,以目前芯片制造技術陷入瓶頸的形勢來看,要解決芯片算力跟體積重量之間的矛盾,恐怕是遙遙無期。因此采用NC的概念,大大簡化終端的運算能力必然是當前技術條件下一個十分合理的解決方案。
既然如此,華為抓住這個契機,用千元機的芯片打造一臺5G時代的“NC”,來與傳統的高端手機競爭,豈不是一個很合乎邏輯的選擇?畢竟,放眼當今世界,誰手里的5G技術最強?誰手里又最缺高性能芯片?誰又在大力發展適合在多平臺多設備上協同運行的操作系統鴻蒙?既然如此,還有誰比華為更有條件同時又更有動力去搶占先機、推動下一代智能終端的革命呢?